年份 |
專業 |
姓名 |
導師姓名 |
論文題目 |
2005 |
企業管理 |
毛圓媛 |
劉東明 |
對電信運營商開展移動增值業務的商業模式研究 |
2005 |
檔案學 |
柳鳳敏 |
黃霄羽 |
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 |
2005 |
企業管理 |
王成竹 |
齊東平 |
陜西裝備機械集群競爭力研究——基于GEM模型的實證分析 |
2005 |
中國近現代史 |
謝海濤 |
潘向明 |
科舉名額問題研究——以清代咸同年間學額增廣為中心 |
2005 |
企業管理 |
劉小禹 |
章凱 |
情緒智力對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的影響研究 |
2005 |
企業管理 |
李航 |
宋華 |
根據產品設計供應鏈:基于某低壓電器企業的案例研究 |
2005 |
會計學 |
邢敏 |
宋常 |
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實證研究 |
2005 |
農業經濟管理 |
顧洪明 |
孔祥智 |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受償意愿”(WTA)及影響因素研究 |
2005 |
中共黨史 |
王兵 |
辛逸 |
土地改革與鄉村控制——新中國土地改革意義的再分析 |
20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田科瑞 |
黃繼鋒 |
全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 |
2005 |
人口學 |
耿玉田 |
鄔滄萍 |
北京地區兒童意外傷害研究 |
2005 |
國際政治 |
王雷 |
時殷弘 |
“9.11”事件以來美國的反恐戰略與戰爭行動——從大戰略視野出發的考察與評判 |
2005 |
中外政治制度 |
王國勤 |
張鳴 |
意識形態的話語實踐——對汪平從1956年到1971年“規訓”檔案的考察 |
2005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李映春 |
黃衛偉 |
消費者特性與在線購物行為:基于渠道選擇視角的建 模與實證分析 |
2005 |
訴訟法學 |
李偉 |
陳衛東 |
不起訴外部制衡機制研究 |
2005 |
傳播學 |
宋音 |
喻國明 |
敏捷經營:我國傳媒業的現實選擇 |
2005 |
經濟法學 |
羅菜娜 |
史際春 |
我國直銷立法研究 |
2005 |
國際法學 |
林曉云 |
董安生 |
國際保理中應收帳款轉讓法律問題研究 |
2005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馬紹峰 |
周珂 |
環境保護行政許可聽證立法研究 |
2005 |
社會學 |
儲卉娟 |
郭星華 |
法律的想象與想象的法律:基于法律援助事件的個案研究 |
2005 |
新聞學 |
燕道成 |
楊保軍 |
災難新聞淺探 |
2005 |
外交學 |
王媛 |
劉文秀 |
利益集團在歐盟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分析 |
2005 |
外交學 |
吳錚 |
劉青建 |
印度、巴西多邊外交探析——兩國應對全球化和多極化外交實踐比較之思考 |
2005 |
國民經濟學 |
韋燕春 |
黃雋 |
關于建立通貨膨脹目標制度的分析研究 |
2005 |
民商法學 |
孫盈 |
龍翼飛 |
論董事對公司債權人的民事責任 |
2005 |
中國古代文學 |
蔡卿 |
詹杭倫 |
論元康名士 |
2005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覃田甜 |
姚丹 |
革命樣板戲《紅燈記》的生成 |
2005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袁辰霞 |
張慶旭 |
韓國學生漢語比較句習得難度的實驗與預測研究 |
2005 |
傳播學 |
周俊 |
陳力丹 |
媒介假事件的基本特征和規范 |
2005 |
新聞學 |
劉曉鵬 |
涂光晉 |
論中國社會變革中的政府公關目標與傳播策略 |
2005 |
產業經濟學 |
張小剛 |
馬月才 |
中國證券市場企業股權融資失效問題研究 |
2005 |
傳播學 |
吳蓉 |
郭慶光 |
變遷中的影像世界——沿海農村家庭照片的現狀研究 |
2005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姚佳麗 |
王珊 |
DETECTOR:基于動態數據庫的、通用關鍵詞查詢系統 |
2005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常燕杰 |
方美琪 |
基于組件重用技術的電子商務系統框架研究 |
2005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胡東東 |
孟小峰 |
Web信息自動抽取研究 |
2005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陳金輝 |
孫承詠 |
水源涵養林生態補償的經濟學分析 |
2005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錢敏 |
宋國君 |
環境外部性與環境管理模式研究 |
2005 |
企業管理 |
伍丹 |
陳穎 |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升級研究 |
2005 |
產業經濟學 |
郭艷 |
馬龍龍 |
中國家電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
2005 |
英語語言文學 |
吳振寅 |
刁克利 |
超越與妥協:喬治愛略特的矛盾 |
2005 |
政治經濟學 |
趙曉男 |
楊瑞龍 |
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制度鎖定成因的研究 |
2005 |
國民經濟學 |
吳婷 |
許光建 |
北京市調整自來水價格對城鎮居民用水量和水費支出的影響研究 |
2005 |
行政管理 |
姚學林 |
秦惠民 |
獨立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 |
2005 |
行政管理 |
郭海峰 |
齊明山 |
我國水庫移民安置政策研究 |
2005 |
國防經濟 |
張會庭 |
葉衛平 |
中國航天發射業開發國際市場的對策分析 |
2005 |
區域經濟學 |
吳以倫 |
孫久文 |
擁擠中的北京:對北京市交通擁擠的經濟分析 |
2005 |
區域經濟學 |
王斌 |
付曉東 |
CBD的功能與區位演化研究 |
2005 |
國民經濟學 |
米建偉 |
李健美 |
轉軌時期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及其政策含義 |
2005 |
土地資源管理 |
張清勇 |
豐雷 |
中國地方政府競爭與工業用地價格補貼 |
2005 |
西方經濟學 |
江艇 |
劉鳳良 |
異質性、名義剛性與貨幣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 |
2005 |
財政學 |
陳雪芬 |
陳共 |
環境稅的效應分析 |
2005 |
政治經濟學 |
黃純純 |
韓小明 |
信用卡標準與銀行競爭——基于網絡經濟學角度的分析 |
2005 |
科學技術哲學 |
楊超華 |
歐陽志遠 |
能源危機的視角轉換——從深層次生態影響看能源危機的本質 |
2005 |
宗教學 |
張雪松 |
何光滬 |
斯溫伯恩宗教哲學思想述評 |
2005 |
外國哲學 |
張浩軍 |
韓東暉 |
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空間觀念 |
2005 |
中國哲學 |
李會富 |
彭永捷 |
《伊洛淵源錄》中的道統觀研究 |
2005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張玉新 |
劉敬魯 |
占有與人的發展——關于人的發展的經濟哲學分析 |
2005 |
外交學 |
李江寧 |
金正昆 |
9.11之后美國對伊斯蘭世界公眾外交評析 |
2005 |
世界經濟 |
廖淑萍 |
劉元春 |
中國FDI的東道國效應:理論及實證研究 |
2005 |
社會保障 |
凌燦輝 |
姚裕群 |
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問題研究 |
2005 |
刑法學 |
高博 |
謝望原 |
影響力交易罪研究 |
2005 |
憲法與行政法學 |
龍非 |
胡錦光 |
我國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之檢討與重構 |
2005 |
法律史 |
陳曉芳 |
鄭定 |
論明清和民國時期孀婦繼承權及其變遷 |
2005 |
法學理論 |
蔡峰 |
張曙光 |
司法與決策:主題比較與轉換方式 |
2005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代金 |
張波 |
確定給付型養老金計劃的動態風險管理研究 |
2005 |
統計學 |
朱華鵬 |
杜子芳 |
幸福指數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研究 |
2005 |
統計學 |
夏凡 |
李靜萍 |
我國貨幣供求的非均衡分析 |
2005 |
行政管理 |
周慶華 |
毛壽龍 |
我國城市新型住宅小區治理結構研究 |
2005 |
社會保障 |
張慶波 |
鄭功成 |
中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體系構建研究 |
2005 |
民商法學 |
梁君 |
葉林 |
繼續性契約的理論分析與法律規則 |
2005 |
勞動經濟學 |
周禹 |
文躍然 |
人力資源戰略: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解決方案——一個新的整合框架及其個案應用與檢驗 |
2005 |
勞動經濟學 |
李莉 |
曾湘泉 |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微觀工資決策研究的回顧——基于五種經濟學定尖期刊的分析結論 |
2005 |
金融學 |
邢莉莉 |
龐紅 |
人民幣有效匯率的估計及其對貿易收支影響的實證分析 |
2005 |
金融學 |
王欣然 |
陳雨露 |
中國企業多市場上市IPO定價研究 |
2005 |
金融學 |
陸麗紅 |
汪昌云 |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營運績效實證研究 |
2005 |
金融學 |
蔡揚 |
任淮秀 |
資本市場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改革——基于海外上市公司的研究 |
2005 |
財政學 |
郎韜 |
郭慶旺 |
我國資本有效稅收負擔分析 |
2005 |
財政學 |
遲強 |
朱青 |
地方財政支出的治理改善:財政分權的微觀研究 |
2005 |
統計學 |
劉欣 |
金勇進 |
處理缺失數據的插補方法比較研究 |
2006 |
國際法學 |
呂昊 |
韓立余 |
論美國反傾銷實踐中的“歸零”方法 |
2006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林竹鳴 |
賀陽 |
漢語小句關系化過程考察 |
2006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冷健全 |
王珊 |
Kingbase ES 數據庫系統子查詢和GroupBy操作優化技術研究 |
2006 |
經濟法學 |
方蔚煒 |
史際春 |
現代大學法人治理研究 |
2006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蔣瑜 |
孟小峰 |
復雜TwigQuery查詢技術研究 |
2006 |
基礎數學 |
朱小杰 |
朱來義 |
Bernstein多項式導數的收斂速度 |
2006 |
中國古代史 |
裴成國 |
孟憲實 |
吐魯番出土契約研究 |
2006 |
新聞學 |
陳淑娟 |
高鋼 |
專業媒體細分化運作的趨向與意義——以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為案例 |
2006 |
新聞學 |
陳竹 |
蔡雯 |
從獨善其身到孜求公信——解讀紐約時報在布萊爾丑聞后的兩次自我修正 |
2006 |
外交學 |
李利娟 |
黃大慧 |
淺析網絡民族主義及其對中日關系之影響 |
2006 |
中國古代文學 |
周洪艷 |
葉君遠 |
吳嘉紀其人其詩研究 |
2006 |
應用化學 |
卓黎陽 |
曾凡剛 |
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檢測技術和暴露評估研究 |
2006 |
土地資源管理 |
王彬 |
曲衛東 |
北京市住宅市場價格模糊聚類分析 |
2006 |
土地資源管理 |
謝彬 |
豐雷 |
中國房地產投機與泡沫研究 |
2006 |
行政管理 |
關瑜 |
胡平 |
城市重點中學教師心理契約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 |
2006 |
行政管理 |
張曉蘭 |
張康之 |
巴納德組織結構思想與我國行政組織結構改革 |
2006 |
行政管理 |
鐘瑋 |
毛壽龍 |
中國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評析——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出路 |
2006 |
勞動經濟學 |
張際 |
劉昕 |
個人—組織匹配與主觀性職業成功的關系研究 |
2006 |
區域經濟學 |
張若 |
陳秀山 |
對外開放對中國制造業聚集的影響研究 |
2006 |
英語語言文學 |
陳影 |
孫宏 |
人類中心主義支配下的敗筆——《魯濱遜漂流記》的生態反思 |
2006 |
財務管理 |
汪丹 |
王建英 |
股權結構對會計盈余和現金流量信息含量的影響 |
2006 |
傳播學 |
費楊生 |
陳力丹 |
試析盧梭公意論 |
2006 |
老年學 |
閆萍 |
姚遠 |
我國老年人求醫行為研究 |
2006 |
人類學 |
李晉 |
莊孔韶 |
漢人喇嘛的信仰——關于當代中國宗教復興的論辯 |
2006 |
社會學 |
黃家亮 |
郭星華 |
法律在基層法院中的實踐邏輯——對一起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法社會學考察 |
2006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張弘政 |
徐志宏 |
社會發展合理性與當代中國發展觀——基于唯物史觀與價值哲學結合的分析 |
2006 |
中共黨史 |
厲娜 |
辛逸 |
虛幻的崛起——毛澤東推薦的農業先進典型李村述論 |
2006 |
情報學 |
謝曉專 |
周曉英 |
我國省級政府門戶網站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 |
2006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張茂林 |
單少杰 |
李達哲學思想演變軌跡及其文化啟示 |
2006 |
農業經濟管理 |
楊小瓊 |
白南生 |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留守子女的影響研究——基于安徽的調查 |
2006 |
人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 |
李雪立 |
宋國君 |
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框架研究 |
2006 |
財務管理 |
賈巍巍 |
荊新 |
可持續增長實現程度的制約因素及經濟后果——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 |
2006 |
企業管理 |
馬玲玲 |
包政 |
基于供應鏈的企業戰略聯盟管理研究 |
2006 |
企業管理 |
季颋 |
章凱 |
組織氣氛、組織承諾同員工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 |
2006 |
會計學 |
鄧璠 |
戴德明 |
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改善措施研究 |
2006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宋文墨 |
毛基業 |
銀行信息系統開發項目的成功關鍵因素——X 銀行CMIS項目的案例研究 |
2006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殷琰 |
劉國山 |
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的雙層規劃模型研究 |
2006 |
國際貿易學 |
孔琳 |
谷克鑒 |
跨國公司研發對華轉移及其經濟效應研究 |
2006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種一凡 |
李祿興 |
形聲字再分類研究 |
2006 |
情報學 |
楊紅艷 |
趙國俊 |
基于資源整合的信息系統——關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家庫工作系統”建設的案例分析 |
2006 |
國際貿易學 |
余璐 |
韓玉軍 |
信息時代網絡經濟理論及競爭策略——中國搜索引擎行業實證研究 |
2006 |
人力資源管理 |
姜嬿 |
孫健敏 |
個人特征對員工滿意度的影響模型研究 |
2006 |
人力資源管理 |
趙皓月 |
付亞和 |
綜合型高校教師研究成果與教學效果的相關性研究——以中國人民大學為對象 |
2006 |
勞動經濟學 |
孫長 |
唐鑛 |
影響大學畢業生工作搜尋持續時間的因素的實證研究 |
2006 |
勞動經濟學 |
于泳 |
曾湘泉 |
我國的自然失業率:測量與解析 |
2006 |
金融工程 |
周愛民 |
汪昌云 |
利用GARCH族模型對股票價量關系的實證研究——股票日收益率的條件方差和日交易量的關系 |
2006 |
金融學 |
王宗合 |
汪昌云 |
價量關系與股票預期收益:關于中國股市的實證研究 |
2006 |
金融學 |
肖鑫 |
何平 |
行業競爭程度、股權結構與中國上市公司業績的實證研究 |
2006 |
金融學 |
王劍 |
龔明華 |
關系型借貸、信息不對稱與中小企業融資 |
2006 |
社會保障 |
彭宅文 |
鄭功成 |
中國的養老保險逃費:現狀、原因與對策 |
2006 |
國際政治 |
劉波 |
方長平 |
試析英國學派的多元主義和社會連帶主義 |
2006 |
數量經濟學 |
嚴高劍 |
林勇 |
有效市場假說與分形市場假說權證定價比較分析 |
2006 |
新聞學 |
陳剛 |
楊保軍 |
職業新聞記者刻板印象研究 |
2006 |
國民經濟學 |
張光明 |
劉瑞 |
中國能源消費效率提高因素實證分析 |
2006 |
世界經濟 |
吳超 |
劉元春 |
分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產生的起因和條件的探討 |
2006 |
西方經濟學 |
徐少鋒 |
劉鳳良 |
技術擴散與經濟增長 |
2006 |
政治經濟學 |
楊揚 |
邱海平 |
基于創新的公司治理理論——對拉左尼克、奧蘇麗文研究以及在中國應用前景的評價 |
2006 |
政治經濟學 |
桂長元 |
楊達偉 |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群體性特征分析——基于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實證性研究 |
2006 |
宗教學 |
胡小琴 |
何建明 |
王常月與龍門派的中興——從戒律的角度對龍門派中興所作的考察 |
2006 |
倫理學 |
王碩 |
焦國成 |
先秦儒家報德研究 |
2006 |
金融學 |
謝曉雪 |
張杰 |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的演進及其選擇 |
2006 |
傳媒經濟學 |
劉瀅 |
喻國明 |
從提供服務到出售服務——通訊社盈利模式研究 |
2006 |
國民經濟學 |
梁勤 |
劉曉梅 |
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及其政策含義——來自六省農戶的證據 |
2006 |
社會保障 |
閆蕊 |
鄭功成 |
美國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及其啟示 |
2006 |
政治學理論 |
孟登科 |
張鳴 |
山西五臺X戰區“四清”運動的個案考察 |
2006 |
法律碩士 |
李冰青 |
劉春田 |
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規制研究的反思 |
2006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許淼 |
李艷芳 |
論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 |
2006 |
國際政治 |
楊盛 |
羅天虹 |
出口管制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以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為例 |
2006 |
訴訟法學 |
程曉璐 |
陳衛東 |
暫緩起訴制度立法建構研究 |
2006 |
民商法學 |
曹明明 |
葉林 |
論公司相互持股的法律問題 |
2006 |
民商法學 |
徐泰輝 |
楊立新 |
法定婚齡施行困境解讀與對策的法理分析 |
2006 |
統計學 |
李端 |
高敏雪 |
數據包絡分析在開放式基金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
2006 |
刑法學 |
沈玉忠 |
韓玉勝 |
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研究 |
2006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孫瑜 |
胡錦光 |
伊斯蘭立憲主義模式建立之可能性研究 |
2006 |
法律史 |
江琦 |
趙曉耕 |
從徽州牌坊看中國古代貞節觀念 |
2006 |
法學理論 |
周望 |
朱景文 |
法官自由裁量權與嚴格規則的關系略論 |
2006 |
統計學 |
張楚 |
王曉軍 |
累積式分紅保險及其分紅保證的成本研究 |
2006 |
民商法學 |
周云濤 |
姚輝 |
論作為方法論的利益衡量 |
2006 |
專門史 |
袁劍 |
張世明 |
清代西藏終審權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
2006 |
社會保障 |
蔣志坤 |
孫樹菡 |
基本養老保險跨統籌區域轉移問題研究 |
2007 |
會計學 |
黃瑩 |
徐經長 |
我國會計實務國際協調評價:進程與誘因 |
2007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張喆 |
毛基業 |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網上銀行可用性測評 |
2007 |
產業經濟學 |
張小軍 |
劉向東 |
中國商業部門的效率評價:跨國比較的視角 |
2007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張婧 |
鄒驥 |
用CVM法評價環境質量改善的經濟價值——以貴陽市為案例的方法研究 |
2007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傅莎 |
龐軍 |
中國能源—經濟—環境CGE(CE3—CGE)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
2007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莫云生 |
陳禹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Digg機制研究 |
2007 |
中國近現代史 |
王大任 |
夏明方 |
逆發展性增長——近代東北大豆經濟問題研究 |
2007 |
企業管理 |
黃鵬云 |
王偉 |
知識型員工離職意向研究 |
2007 |
傳媒經濟學 |
劉旸 |
喻國明 |
手機媒體消費者行為研究——基于聯通手機上網用戶調查 |
2007 |
中國古代史 |
丁俊 |
孟憲實 |
李林甫新研究——以《唐六典》為中心 |
2007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杜貴彬 |
王珊 |
查詢優化中的分組轉換技術 |
2007 |
企業管理 |
陳敬 |
趙蘋 |
企業網絡信息組織的變動——對GE公司網站的分析 |
2007 |
企業管理 |
黃鶯 |
章凱 |
家長式領導與員工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研究 |
2007 |
財務管理 |
張磊 |
王化成 |
盈余管理與控股股東代理成本關系研究——理論分析和經驗證據 |
2007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夏薇 |
曾寅初 |
食品安全消費者支付意愿評價結果差異及其原因的Meta分析——以有機食品為例 |
2007 |
林業經濟管理 |
孫娟 |
孔祥智 |
林農參與生態公益林管護及受償意愿分析——基于福建省林農的調查 |
2007 |
情報學 |
鄭宏遠 |
王健 |
基于CRM的政府門戶網站主題服務研究 |
2007 |
檔案學 |
臧珊珊 |
張輯哲 |
政府檔案信息化緩解Internet信息泛濫問題研究 |
2007 |
檔案學 |
李婧 |
郭莉珠 |
西藏瀕危歷史檔案的搶救與保護研究 |
2007 |
社會學 |
邱洪敏 |
郭星華 |
法律的象征意義——對民間贍養糾紛解決事件的法社會學考察 |
2007 |
人口學 |
李文珍 |
劉爽 |
人口就業結構與大城市人口變動——以北京為例兼與上海、廣州比較 |
2007 |
企業管理 |
王勝利 |
成棟 |
CW集團品類結構調整效果研究 |
2007 |
傳播學 |
李迎霞 |
陳力丹 |
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及其動因研究 |
2007 |
思想政治教育 |
黃剛 |
王易 |
和諧世界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探析 |
2007 |
金融學 |
闕志晟 |
類承曜 |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波動擇時能力的實證分析 |
2007 |
法學理論 |
孟濤 |
朱景文 |
社會轉型中的法治建設與財政改革 |
2007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李遠 |
田茂再 |
逆抽樣模型下流行病學優比統計推斷 |
2007 |
社會保障 |
李星瑤 |
楊立雄 |
傳統文化中的性別偏好與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對常州市農村地區純女戶與非純女戶的實證調查 |
2007 |
社會保障 |
張利軍 |
鄭功成 |
新中國農民福利變遷研究——對溪村歷史和現實的調查 |
2007 |
人力資源管理 |
姜凱豐 |
孫健敏 |
中國背景下組織認同緯度的探索性研究 |
2007 |
人力資源管理 |
劉敏 |
文躍然 |
薪酬戰略與薪酬程序公平對高科技企業員工組織承諾影響之探討 |
2007 |
勞動經濟學 |
陳宇良 |
曾湘泉 |
總報酬、激勵機制與個體創新能力——有關總報酬對于個體創新能力激勵效果的實證研究 |
2007 |
勞動經濟學 |
郝彤亮 |
唐鑛 |
統考碩士研究生錄取影響因素:基于國內某綜合性大學的實證研究 |
2007 |
金融學 |
吳義東 |
何平 |
我國房地產價格對貨幣政策操作的意義——基于金融形勢指數(FCI)的研究 |
2007 |
金融學 |
張淑敏 |
張杰 |
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研究 |
2007 |
法律史 |
盧楠 |
趙曉耕 |
《唐律疏議》之不孝 |
2007 |
金融學 |
孫艷梅 |
鄭志剛 |
股權分置改革中對價確定的公司治理研究 |
2007 |
西方經濟學 |
方璐 |
李天有 |
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認股權證定價實證研究 |
2007 |
國際貿易學 |
盧樹立 |
韓玉軍 |
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及防范 |
2007 |
國民經濟學 |
施王恒 |
胡乃武 |
我國貨幣政策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過程中貨幣中介目標的選擇 |
2007 |
世界經濟 |
王佳婕 |
王晉斌 |
我國企業投資決策影響因素分析 |
2007 |
西方經濟學 |
孫耀祖 |
郭杰 |
通道費用及其規制的影響 |
2007 |
政治經濟學 |
耿紀東 |
孟捷 |
從長波理論看中國經濟發展 |
2007 |
倫理學 |
霍國棟 |
肖群忠 |
先秦儒家義德研究 |
2007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尹剛 |
單少杰 |
李大釗思想與胡適思想比較研究:“少年中國”與“再造文明” |
2007 |
人口學 |
王瑩 |
段成榮 |
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 |
2007 |
當代中國史 |
陳慶 |
潘煥昭 |
電影空間與影像記憶——1950年代工廠中的電影放映與工人印象 |
2007 |
新聞學 |
易正林 |
陳絢 |
“制造同意”,還是提供多元化信源?——論民主政治中個體選擇的媒體因素 |
2007 |
旅游管理 |
王小雨 |
王洪耘 |
基于顧客滿意的飯店服務補救模型研究 |
2007 |
金融學 |
謝覲 |
汪昌云 |
治理結構和投資效率: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一個實證檢驗 |
2007 |
文藝學 |
朱玲玲 |
潘天強 |
絕望與突圍——對利奧塔崇高理論的一種解讀 |
2007 |
新聞學 |
陳卓 |
蔡雯 |
論當前我國報網互動的主要模式及其影響 |
2007 |
新聞學 |
黃智軍 |
高鋼 |
網絡視頻信息傳播現狀與發展研究 |
2007 |
宗教學 |
李麗麗 |
何建明 |
徐宗澤對現代天主教神學中國化的探索——以婦女觀為中心討論 |
2007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吳瑞康 |
莫于川 |
營業權在我國憲法上的位置及比例原則在營業權限制規范違憲審查中的運用 |
2007 |
英語語言文學 |
婁玉霞 |
孫宏 |
論《紅果叢林》的反叛與成長主題 |
2007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張靜 |
李泉 |
現代漢語插入語研究 |
2007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汪海 |
王以培 |
抗拒時間的“謊言藝術”——論納博科夫小說中的死亡與書寫 |
2007 |
土地資源管理 |
朱敏 |
譚峻 |
基于非線性規劃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
2007 |
社會保障 |
曹佩琪 |
黃必紅 |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模式研究 |
2007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張輝 |
曹淑江 |
財政分權對中國基礎教育影響的實證分析 |
2007 |
行政管理 |
吳曉靜 |
齊明山 |
農村實施“零賦稅”后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
2007 |
勞動經濟學 |
鮑春雷 |
方振邦 |
組織政治認知與工作態度的關系研究 |
2007 |
區域經濟學 |
成志 |
姚永玲 |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綜合評價與分析 |
2007 |
國際法學 |
那丹晨 |
韓立余 |
WTO爭端解決機制與發展中成員問題研究 |
2007 |
民商法學 |
張國棟 |
姚輝 |
論地役權中的“契約自由”——以比較法為視角 |
2007 |
外交學 |
楊雅嫻 |
金正昆 |
試論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對巴以沖突的影響 |
2007 |
經濟法學 |
孫戈 |
史際春 |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面臨的風險及對策 |
2007 |
訴訟法學 |
張自合 |
湯維建 |
非訟程序法理研究 |
2007 |
民商法學 |
辛汀芷 |
葉林 |
證券內幕交易的民事責任問題研究 |
2007 |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闞道遠 |
李景治 |
選舉政治視野下的意大利左翼民主黨組織變革 |
2007 |
刑法學 |
馬淵杰 |
赫興旺 |
刑事歸責之危險研究 |
2007 |
國際政治 |
于喬霖 |
時殷弘 |
戰略欺騙與其困境——理論論說和實例研究 |
2007 |
國際政治 |
張麗君 |
蒲俜 |
國際人權保護領域中的非政府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大赦國際的比較研究 |
2007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王春陽 |
周珂 |
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土地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
2008 |
中國近現代史 |
高 峰 |
馬克鋒 |
清末京師醫局初探 |
2008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尹慧 |
毛基業 |
ERP實施需求分析中的有效用戶參與——“頭腦風暴法”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2008 |
歷史地理學 |
胡 恒 |
華林甫 |
清代巡檢司地理研究 |
2008 |
基礎數學 |
林秋 |
朱來義 |
廣義Bernstein多項式的收斂速度 |
2008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周朋朋 |
田茂再 |
基于廣義雙曲邊際和連接函數的高維風險值逼近 |
2008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劉中華 |
張波 |
Case-Cohort研究中可加危險模型的時間相依雙重加權估計 |
2008 |
應用化學 |
孫慶福 |
于澍燕 |
金屬—金屬鍵導向的超分子金屬有機大環自組裝 |
2008 |
藝術學 |
李瀟 |
潘力 |
融入生命的藝術——論卡洛藝術的墨西哥本土根源 |
2008 |
應用化學 |
薛面起 |
曹廷炳 |
微納米精細圖案的非傳統制備方法 |
2008 |
生態學 |
黃瑜 |
任青山 |
藏東南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數量特征研究 |
2008 |
企業管理 |
譚爽 |
章凱 |
領導風格與員工組織承諾、工作卷入度的關系——員工目標定向的調節作用 |
2008 |
環境科學 |
呂喆 |
曾凡剛 |
多環芳烴在典型油泥堆放場地土壤有機—礦質復合體上的分布研究 |
2008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宋永剛 |
梁雨谷 |
組織文化的測量維度分析——基于改進的OCP量表的調查與實證 |
2008 |
企業管理 |
張冀 |
王利平 |
單位體制組織中資源獲取與組織依附的關系:組織認同和知覺組織支持的中介效應 |
2008 |
傳媒經濟學 |
王維 |
喻國明 |
語音綜合信息服務商業模式及發展策略研究 |
2008 |
社會學 |
陳偉杰 |
郭星華 |
潘村糾紛:宗教倫理話語與國家法律話語的遭遇 |
2008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梁爽 |
王志剛 |
蔬菜出口產地農藥價格決定因素分析——基于空間計量方法的特征價格研究 |
2008 |
人力資源管理 |
吳宇星 |
王麗娟 |
工作特征在變革型領導與工作滿意度相關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
2008 |
人力資源管理 |
呂曉潔 |
文躍然 |
全面薪酬各維度滿意度對知識型員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探討 |
2008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凌妍妍 |
孟小峰 |
Deep Web數據集成中的查詢結果處理研究 |
2008 |
社會學 |
邢朝國 |
陸益龍 |
糾紛解決背后的法律隱喻——京城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圖式 |
2008 |
環境資源保護法學 |
尹杰 |
周珂 |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研究 |
2008 |
經濟法學 |
王瑩 |
史際春 |
論反傾銷法的反競爭性 |
2008 |
金融學 |
周小萃 |
周游 |
市場分割條件下H股折價原因的探析 |
2008 |
農業經濟管理 |
黃胤英 |
溫鐵軍 |
農村試驗區改革與農業增長——山東省平度市的實證研究 |
2008 |
國際法學 |
張阿紅 |
尹立 |
WTO框架下中國工業補貼方式的改進探析 |
2008 |
中外政治制度 |
梁思立 |
劉耿生 |
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 |
2008 |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張萬杰 |
蒲國良 |
印共(馬)在西孟加拉邦執政實踐研究 |
2008 |
國際政治 |
陳瀟 |
時殷弘 |
制度改革、軍力建設與國策權變——腓特烈大王的大戰略 |
2008 |
人口學 |
馬妍 |
劉爽 |
中國區域人口轉變模式比較研究——以江蘇和廣東為例 |
2008 |
中國政治 |
朱佩嫻 |
王續添 |
當代中共地方黨委制度變遷研究 |
2008 |
傳播學 |
任杰 |
陳力丹 |
關于Media Ecology的認識與辨析 |
2008 |
老年學 |
徐萍 |
楊菊華 |
子女流動與老年經濟福利 |
2008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劉長軍 |
韓海濤 |
論盧森堡的馬克思主義觀 |
2008 |
思想政治教育 |
任超陽 |
王易 |
荀子榮辱思想探析 |
2008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石瑛 |
冀小軍 |
《篆隸萬象名義》中與異體字有關的“、”號 |
2008 |
中國古代文學 |
李正委 |
王燕 |
梁啟超“新文體”研究 |
2008 |
英語語言文學 |
趙遠 |
張衛平 |
美國慈善事業成功原因的文化解讀 |
2008 |
英語語言文學 |
姜曉寧 |
王維東 |
《哈利·波特》中新詞的英漢翻譯研究:動態語境化模式 |
2008 |
新聞學 |
唐彥也 |
楊保軍 |
論媒介素養教育與言論自由的一致關系 |
2008 |
外交學 |
李原 |
翟東升 |
試析查韋斯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 |
2008 |
網絡經濟學 |
趙銳 |
于同申 |
基于互聯網的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影響的分析 |
2008 |
產業經濟學 |
楊靜 |
徐佳賓 |
貿易投資一體化下中國的產業升級:從貿易角度分析 |
2008 |
國際貿易學 |
文琴 |
王文潭 |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
2008 |
國際貿易學 |
李歆然 |
黃衛平 |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探析——基于“金磚四國(BRICs)”的比較研究 |
2008 |
金融學 |
程立 |
何平 |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各類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影響效應分析 |
2008 |
金融學 |
梅辛欣 |
陳忠陽 |
我國新股發行資金凍結對股票和貨幣市場的影響 |
2008 |
財政學 |
張怡然 |
朱青 |
我國宏觀稅負合理化問題研究 |
2008 |
區域經濟學 |
陳東 |
付曉東 |
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及其收斂特征分析——基于四大經濟區域的實證研究 |
2008 |
勞動經濟學 |
孫媛媛 |
曾湘泉 |
中國勞動力市場測量:基于指標與方法的雙重評估 |
2008 |
國民經濟學 |
田曉航 |
武少俊 |
我國財政農業投入對農民增收作用的實證研究 |
2008 |
統計學 |
喬毅 |
賈俊平 |
基于Copula函數的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收益率特征的比較研究 |
2008 |
世界經濟 |
金俊 |
劉元春 |
股價波動與貨幣政策選擇——中國股票市場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 |
2008 |
西方經濟學 |
張婷婷 |
方福前 |
菲利普斯曲線及在中國的實證檢驗 |
2008 |
政治經濟學 |
王舒婷 |
李瓊 |
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差距 |
2008 |
美學 |
葛體標 |
張法 |
荷爾德林與希臘 |
2008 |
外國哲學 |
李曦 |
韓東暉 |
論欣提卡對“我思故我在”的踐言性詮釋 |
2008 |
中國哲學 |
董琳利 |
彭永捷 |
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圣》思想研究 |
2008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周偉婷 |
段忠橋 |
對將西方馬克思主義劃分為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流派的質疑 |
2008 |
民商法學 |
鄧卓 |
劉春田 |
基于合同行為的知識產權變動模式研究 |
2008 |
國民經濟學 |
趙旸 |
鄭超愚 |
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驅動模式以及與美國經濟耦合性研究 |
2008 |
刑法學 |
郝艷兵 |
劉明祥 |
不純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論 |
2008 |
行政管理 |
何滔 |
張璋 |
稅費改革對我國中部地區鄉鎮管理體制的影響研究——基于財政轉移支付的視角 |
2008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張晶 |
曹淑江 |
教育優先發展次序影響因素的國際比較研究 |
2008 |
社會保障 |
房珊 |
鄭功成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慈善事業研究綜述 |
2008 |
社會保障 |
劉景 |
韓克慶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經濟狀況審查」研究 |
2008 |
土地資源管理 |
盧雙雙 |
張正峰 |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
2008 |
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 |
方偉 |
李超平 |
工作要求-資源模型與工作倦怠:心理資本調節作用的實證研究 |
2008 |
檔案學 |
趙力華 |
王英瑋 |
政府信息公開提速下的檔案開放立法對策研究 |
2008 |
勞動經濟學 |
李小亮 |
易定紅 |
高技能人才人力資本收益率估計——基于明瑟爾模型回歸結果的分析 |
2008 |
刑法學 |
陳顥珺 |
謝望原 |
賭博行為犯罪化與非罪化的思考 |
2008 |
行政管理 |
曹建平 |
張成福 |
跨行政區水污染治理體制的困境研究――以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體制為例 |
2008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黃若谷 |
李元起 |
論義務對憲法權利的限制——對中國憲法第33條第4款的一種解讀 |
2008 |
法律史 |
孫倩 |
趙曉耕 |
象刑——天人合一的立法觀 |
2008 |
流通經濟學 |
李佳 |
陳甬軍 |
中國城市流通競爭力研究 |
2008 |
房地產經濟學 |
沈佳慶 |
呂萍 |
住房政策評價的系統動力學應用——以北京市為例 |
2008 |
保險學 |
王琬 |
許飛瓊 |
我國醫療責任保險需求分析 |
2008 |
保險學 |
谷川 |
張洪濤 |
壽險公司的價值評估方法研究 |
2008 |
金融工程 |
周大鵬 |
林清泉 |
基于B-P神經網絡的期權定價研究 |
2008 |
數量經濟學 |
王芳 |
龍永紅 |
重復博弈中的行為特征及實驗研究 |
2008 |
民商法學 |
童心 |
姚輝 |
域名的法律屬性及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 |
2009 |
藝術學 |
楊桂思 |
陳傳席 |
明宣宗朱瞻基及其繪畫研究 |
2009 |
會計學 |
應晨蓉 |
楊萬貴 |
會計準則變革下的會計穩健性檢驗——基于中國股票市場的證據 |
2009 |
傳播學 |
劉宇翔 |
彭蘭 |
傳媒演進的兩種作用力分析---以中國大陸當代傳媒發展為例 |
2009 |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張國偉 |
賈國棟 |
基于網絡學習環境下英語專業新生聽力策略發展 |
2009 |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何磊 |
吳紅云 |
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語音學習元認知研究 |
2009 |
新聞學 |
向春曉 |
趙永華 |
我國農村居民大眾媒介使用行為研究---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沙地鄉的實證分析 |
2009 |
新聞學 |
李成 |
鄭保衛 |
北京奧運會的美國映象:對Newsweek北京奧運會報道的框架分析 |
2009 |
傳播學 |
馬正愷 |
陳力丹 |
“神話”對集體記憶的創造---以臺灣二二八事件為例 |
2009 |
傳媒經濟學 |
吳文汐 |
喻國明 |
傳媒品牌形象:基于貝爾模型的指標研擬 |
2009 |
中國古代史 |
趙志超 |
黃樸民 |
先秦兵家與法家思想之對比---《孫子兵法》、《商君書》的比較研究 |
2009 |
中國近現代史 |
劉希付 |
曹新宇 |
民國時期道院研究---以道院的救世信仰、布道及立案為中心 |
2009 |
當代中國史 |
王優 |
齊鵬飛 |
外蒙古獨立問題研究 |
2009 |
應用數學 |
趙松川 |
張清民 |
鐵基超導體中的Raman聲子研究 |
2009 |
運籌學與控制論 |
張杰 |
高金伍 |
變階隱馬爾可夫模型及其應用 |
2009 |
教育法學 |
黃碩 |
吳鵬 |
特別權力關系的發展與我國公立高等學校學生權利的保護 |
2009 |
應用化學 |
王芳芳 |
曹延炳 |
熱化學刻蝕法制備聚合物精細圖案 |
2009 |
社會工作 |
田雪芹 |
楊偉民 |
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村女兒養老現狀的定性研究---以山東省A村為例 |
2009 |
企業管理 |
梅婷 |
成棟 |
以意見領袖、市場行家為核心的網絡口碑傳播研究 |
2009 |
人力資源管理 |
王震 |
孫健敏 |
認知風格、人--組織匹配與個體創新行為的關系研究 |
2009 |
人力資源管理 |
胡倩 |
孫健敏 |
核心自我評價、心理集體主義、個體創新行為的關系研究 |
2009 |
市場營銷管理 |
郝婕 |
江林 |
基于外部線索的自有品牌與全國性品牌相似性對超市自有品牌感知質量的影響研究 |
2009 |
農業經濟管理 |
裴培 |
鄭鳳田 |
農田水利灌溉方式對農戶時間分配的影響研究——以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為例 |
2009 |
行政管理 |
劉晶 |
張康之 |
公共對話式政策執行模式的理性探討與建構策略 |
2009 |
社會保障 |
雷雯 |
王虎峰 |
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鄉村醫生待遇問題研究 |
2009 |
社會保障 |
宋媛 |
鄭功成 |
養老服務機構民營化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
2009 |
社會保障 |
劉亞娟 |
孫樹菡 |
香港殘疾人福利制度變遷研究 |
2009 |
土地資源管理 |
甄輝 |
呂萍 |
北京市住宅用地價格空間結構及其演變規律研究 |
2009 |
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 |
高中華 |
李超平 |
中國情境下人力資源管理角色的實證研究 |
2009 |
檔案學 |
金源鑫 |
張斌 |
現代企業檔案服務機制:重慶鋼鐵(集團)公司個案研究 |
2009 |
應用化學 |
余榮 |
李志平 |
基于鐵催化的C-H鍵氧化構筑C-C鍵的新方法學研究 |
2009 |
勞動經濟學 |
張成剛 |
楊偉國 |
中國勞動力市場職業性別隔離現狀及趨勢---基于CHNS數據的實證研究 |
2009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姚萬鑫 |
侯衍社 |
哈耶克的心智理論與新自由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探析 |
2009 |
宗教學 |
高山 |
孫毅 |
世俗與神圣之間---加爾文的婚姻觀 |
2009 |
科技哲學 |
薛少華 |
何立松 |
生態哲學的現象學進路研究 |
2009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馬曉晨 |
侯東民 |
流動兒童教育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為例 |
2009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林殷 |
鄒驥 |
氣候有益技術國際轉讓的績效評估---以我國燃煤發電技術為例 |
2009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于卿嬋 |
吳健 |
中國稅制改革背景下的環境稅研究 |
2009 |
企業經濟學 |
方明月 |
楊瑞龍 |
中國企業規模分布合理嗎?基于1999--2005年工業企業數據的實證研究 |
2009 |
國民經濟學 |
周建平 |
黃雋 |
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DFA與面板數據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的結合 |
2009 |
區域經濟學 |
陳蘇 |
張可云 |
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區域產出效應分析 |
2009 |
財政學 |
楊柳 |
王小龍 |
醫療保險推動下的醫療費用上漲 |
2009 |
金融學 |
江文熙 |
汪昌云 |
政治貢獻與公司外部融資:來自中國非上市公司的證據 |
2009 |
金融學 |
鄧賀斐 |
鄭志剛 |
法律環境差異和區域金融發展---金融發展決定因素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考察 |
2009 |
中國古代文學 |
饒超 |
詹杭倫 |
樓鑰律賦研究 |
2009 |
產業經濟學 |
周末 |
陳甬軍 |
中國鋼鐵產業市場勢力與規模效應---運用新產業組織實證方法的研究 |
2009 |
經濟法學 |
鄧子欣 |
孟雁北 |
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償付機制研究 |
2009 |
社會學 |
毛潔雯 |
馮仕政 |
當代中國中間階級認同的形成機制研究 |
2009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高俊軍 |
保健云 |
國際溫室氣體減排機制研究---基于國際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分析 |
2009 |
外交學 |
虞開拓 |
李寶俊 |
冷戰結束以來歐盟對華人權外交研究 |
2009 |
政治學理論 |
紀倫 |
唐海華 |
美國總統初選制度變遷研究:以1968--1990年的民主黨為例 |
2009 |
金融學 |
蒲延杰 |
張杰 |
波動率指數: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 |
2009 |
國際法學 |
敖山 |
余民才 |
國際核軍控的監督與實施機制---以條約機制為視角 |
2009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況勝楠 |
單少杰 |
梁啟超啟蒙思想和陳獨秀啟蒙思想比較研究 |
2009 |
刑法學 |
高翼飛 |
韓玉勝 |
論虛假破產罪及其立法完善 |
2009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趙力 |
李元起 |
對行政復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
2009 |
法學理論 |
趙冉初 |
馮玉軍 |
地方立法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以北京市若干地方立法為樣本 |
2009 |
房地產經濟學 |
郭惠寧 |
豐雷 |
土地資源經濟安全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 |
2009 |
數量經濟學 |
李莎 |
龍永紅 |
同質多物品拍賣合謀問題研究 |
2009 |
勞動經濟學 |
廖毅 |
曾湘泉 |
新建企業對區域工作創造的影響---基于各省2002--2007年數據的實證研究 |
2009 |
知識產權法 |
周剛 |
沈致和 |
智力成果產權化必然性的經濟分析 |
2010 |
凝聚態物理 |
王曉蕾 |
趙鐵松 |
鐵基超導體A(Fe1-xMx)2As2(A=Sr,Ba;M=Rh,Ir,Pt)的超導電性和相圖 |
2010 |
無機化學 |
徐佳 |
杜為紅 |
某些神經蛋白的溶液結構研究 |
2010 |
企業管理 |
錢成 |
劉剛 |
個人網上銀行使用意向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國情境的實證研究 |
2010 |
企業管理 |
劉永虹 |
章凱 |
工作情境中員工個人目標的內容、結構與測量研究 |
2010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陳曦 |
計小宇 |
不確定環境下供應鏈網絡設計模型與算法研究 |
2010 |
環境科學 |
梅梅 |
李巖 |
植物檢疫經濟風險評估方法體系研究---以梨火疫病菌為模式生物 |
2010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何國明 |
陳紅 |
圖上對象相似度計算的研究 |
2010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李佩 |
杜小勇 |
基于鏈接的相似度計算策略與優化 |
2010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楊燕 |
王海軍 |
“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讓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機理與方法 |
2010 |
物理化學 |
郭興偉 |
李志平 |
鐵催化氧化體系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芳香基C-H鍵直接官能化的方法學研究 |
2010 |
財務管理 |
聶曉軍 |
李焰 |
內幕交易與市場效率---基于ST股票的研究 |
2010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
何京 |
魏堅 |
北京地區遼金墓葬壁畫研究 |
2010 |
專門史 |
安海燕 |
沈衛榮 |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漢譯密教儀軌《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源流考述 |
2010 |
美術學 |
賈志發 |
許俊 |
青綠山水虛實處理的技法研究 |
2010 |
傳媒經濟學 |
趙瑞希 |
喻國明 |
《康熙來了》選題分析---臺灣談話類綜藝節目成功關鍵要素研究 |
2010 |
傳播學 |
葛云娟 |
陳陽 |
鄉鎮基督教增員中的人際傳播現象分析 |
2010 |
新聞學 |
莫妤 |
蔡雯 |
記者博客研究---以人民網為例 |
2010 |
新聞學 |
鄭敏 |
周勇 |
映像中國:美國主流報紙上的中國形象 |
2010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朱清華 |
李德英 |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數據收集無沖突調度近似算法 |
2010 |
社會保障 |
趙斌 |
王虎峰 |
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經辦服務模式研究---基于供給需求分析的視角 |
2010 |
政治經濟學 |
齊昊 |
張宇 |
圍繞比較優勢的爭論與中國經驗 |
2010 |
情報學 |
潘星星 |
安小米 |
基于知識地圖的文件管理解決方案研究 |
2010 |
城市規劃與管理 |
朱祁連 |
李東泉 |
公共政策視角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研究---以北京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實施評價為例 |
2010 |
公共財政管理 |
鄭明賀 |
張余文 |
我國地方公共衛生支出的效率研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的應用 |
2010 |
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 |
葛蕾蕾 |
方振邦 |
我國正處級領導職務公務員能力研究 |
2010 |
公共政策 |
饒祖健 |
毛壽龍 |
鄉村公共池塘資源的治理:升值和保護---基于竹林問題的對比研究 |
2010 |
土地資源管理 |
曹君 |
張占錄 |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度構建及評價---基于河北省衡水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實證分析 |
2010 |
市場營銷管理 |
劉瀟 |
王霞 |
不同購買階段對消費者心理契約構成影響的研究 |
2010 |
社會保障 |
胡姝 |
楊立雄 |
中國農村貧困線研究 |
2010 |
財務管理 |
江軒宇 |
伊志宏 |
機構投資者具有持續性的監督作用嗎?---基于改制型并購的研究 |
2010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張淑琴 |
曹淑江 |
我國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地區差異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
2010 |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
文裕慧 |
董克用 |
中國醫院評審制度研究 |
2010 |
行政管理 |
常紅巖 |
張成福 |
城鄉結合部管理問題研究---以北京大興區為例 |
2010 |
農業經濟管理 |
許洵 |
溫鐵軍 |
農村征地對抗性沖突視角下的征地利益博弈研究---以A省B市C鎮D征地項目為例 |
2010 |
農業經濟管理 |
劉紅濤 |
毛學峰 |
豬肉、牛肉產區和銷區之間市場整合規律研究---基于華北、華南肉產品區域市場的分析 |
2010 |
農業經濟管理 |
胡玉先 |
龐曉鵬 |
選舉權認知度培訓對農村婦女投票行為的影響---基于福建省隨機試驗的調查研究 |
2010 |
企業管理 |
葛建華 |
王利平 |
企業家行動的制度邏輯:基于中國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 |
2010 |
社會保障 |
華穎 |
鄭功成 |
中國政府自然災害救助局限性的分析---基于汶川地震救助實踐的反思 |
2010 |
金融學 |
李穎 |
張成思 |
全球化與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基于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實證研究 |
2010 |
統計學 |
安海佳 |
易丹輝 |
廣義偏線性模型變量選擇中的算法研究 |
2010 |
勞動經濟學 |
毛吾慰 |
唐鑛 |
基于文獻的勞動關系管理績效研究 |
2010 |
國際貿易學 |
傅佳莎 |
易靖韜 |
企業生產率對企業出口行為的作用機理---基于浙江省企業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 |
2010 |
國際貿易學 |
王漢儒 |
關權 |
FDI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一個內生增長框架與面板數據的檢驗 |
2010 |
金融學 |
李瑩潔 |
李鳳云 |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差異原因分析 |
2010 |
金融學 |
孫娟娟 |
鄭志剛 |
中國上市公司經理人薪酬的影響因素 |
2010 |
金融學 |
徐向江 |
鄭志剛 |
公司章程、投資者法律保護與公司治理---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 |
2010 |
統計學 |
陳博鈺 |
田茂再 |
穩健復合分位回歸理論及其在固定效應模型中的應用 |
2010 |
金融學 |
肖嘉莉 |
張成思 |
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遷研究 |
2010 |
世界經濟 |
彭道菊 |
關雪凌 |
中國企業國外市場進入模式的二元選擇:出口還是對外直接投資?---基于企業異質性理論的視角 |
2010 |
財政學 |
寧靜 |
郭慶旺 |
財政分權、政府治理結構和基層地方政府財政解困 |
2010 |
區域經濟學 |
袁淏 |
孫久文 |
中國金融業空間布局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四大區域的實證解釋 |
2010 |
國民經濟學 |
喬姝元 |
胡乃武 |
中國債券信用評級一致性的實證檢驗 |
2010 |
國民經濟學 |
劉潔 |
陳璋 |
強制性技術變遷、要素收入分配與居民消費需求---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 |
2010 |
企業經濟學 |
李小斌 |
楊其靜 |
中國式分權、政府間競爭與企業成長:理論與經驗研究 |
2010 |
老年學 |
孫霞 |
孫鵑娟 |
北京市流動老年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研究 |
2010 |
西方經濟學 |
唐詩磊 |
陳彥斌 |
信息、噪音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 |
2010 |
人力資源管理 |
毛暢果 |
孫健敏 |
核心自我評價、心理集體主義與求助行為的關系 |
2010 |
金融學 |
林玲 |
吳曉求 |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否有助于鼓勵經理人的進取行為?---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 |
2010 |
社會學 |
王希 |
郭星華 |
從民間糾紛到刑事犯罪---對一起由婚外情引發的兇殺案的法社會學分析 |
2010 |
政治經濟學 |
李安 |
謝富勝 |
1975--2008年美國非金融企業部門中的利潤率動態及其原因 |
2010 |
人口學 |
汪璇 |
劉爽 |
近二十年來我國人口死因的動態分析及其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
2010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王一鳴 |
田野 |
中外雙邊高層經濟對話機制形成中的理性與規范 |
2010 |
中國政治 |
滕岑 |
周淑真 |
清末民初章士釗政黨思想研究 |
2010 |
中國政治 |
曾毅 |
楊光斌 |
發展主義的復歸---比較政治研究中的新發展主義 |
2010 |
外交學 |
霍湘池 |
王星宇 |
試析冷戰后日本主流報刊中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以《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為例 |
2010 |
國際關系 |
李雋旸 |
時殷弘 |
帝國的動能、歷程和國際傳承---希羅多德的揭示和解說 |
2010 |
中共黨史 |
楊悅 |
劉輝 |
陳伯達與中共黨史研究(1937--1945) |
2010 |
知識產權法 |
陳杰 |
李琛 |
論知識產權法的私法屬性 |
2010 |
訴訟法 |
季佩芃 |
陳衛東 |
刑事程序中的法定法官理念---以臺灣地區法定法官原則之發展為借鑒 |
2010 |
訴訟法 |
鐘維 |
何家弘 |
證據法上的推定問題研究 |
2010 |
民商法 |
鄧曉明 |
葉林 |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研究 |
2010 |
民商法 |
繆宇 |
王軼 |
論環境污染侵權損害賠償 |
2010 |
憲法與行政法 |
李麗 |
楊建順 |
法國行政裁量及其司法統制 |
2010 |
法學理論 |
張建肖 |
王振東 |
論法律上的理性人---從標準及實踐角度的思考 |
2010 |
房地產經濟學 |
王曄 |
葉劍平 |
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研究 |
2010 |
國際法 |
陳念佳 |
石佳友 |
淺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性法律問題 |
2011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崔建偉 |
杜小勇 |
基于web數據的事件偵測和話題追蹤 |
2011 |
當代中國史 |
魏德平 |
辛逸 |
“蓋棺不能定論”---陜北肅反及其相關爭論問題研究 |
2011 |
基礎數學 |
劉星 |
朱來義 |
實軸上Bernstein算子對r-單調函數的加權保形逼近 |
2011 |
理論物理 |
吳俊鵬 |
王雷 |
低維系統中的熱整流與負微分熱阻 |
2011 |
中國古代史 |
王敬雅 |
董建中 |
民族關系視角下的康熙西巡 |
2011 |
生態學 |
陳寶雄 |
朱源 |
藏東南色季拉山高山林線小氣候特征與冷杉更新研究 |
2011 |
傳媒經濟學 |
宋美杰 |
喻國明 |
大陸傳媒經濟研究學術地圖可視化——基于共引分析方法 |
2011 |
物理化學 |
王艷麗 |
杜為紅 |
金屬配合物與人脘蛋白神經肽的相互作用 |
2011 |
中國古代史 |
劉子凡 |
孟憲實 |
唐前期的西州民間工匠---以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中心 |
2011 |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
侯新立 |
牛潤珍 |
自新與自主:“學衡派”史家歷史觀和史學觀探析 |
2011 |
新聞學 |
劉曉媛 |
周勇 |
農村受眾對鄉村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研究——基于對四川省東部X村的田野調查 |
2011 |
設計藝術學 |
楊興 |
祝東平 |
地鐵空間中導視系統色彩設計研究 |
2011 |
傳播學 |
葉夢姝 |
陳力丹 |
天氣信息傳播史——論社會變革與天氣信息傳播觀念的變化 |
2011 |
新聞學 |
段宏江 |
張征 |
互聯網輿論中的偽公共性及其形成機制研究 |
2011 |
會計學 |
何淼 |
荊新 |
外匯衍生金融工具與公司價值關系研究——基于非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的數據 |
2011 |
新聞學 |
涂凌波 |
楊保軍 |
職業新聞從業者角色的緊張與沖突——一項基于社會及新聞業轉型時期的實證研究 |
2011 |
財務管理 |
楊柳 |
張瑞君 |
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套期保值模型研究 |
2011 |
電影學 |
廖鴻飛 |
潘天強 |
從本體論角度看吉爾·德勒茲的“時間—影像”及其美學 |
2011 |
英語語言文學 |
許道芝 |
張勇先 |
蒂姆·溫頓的《呼吸》:澳大利亞成長小說中的主體性建構 |
2011 |
勞動經濟學 |
榮方婧 |
吳春波 |
健康型組織理論體系構建研究 |
2011 |
檔案學 |
劉芳 |
劉越男 |
數字化后檔案處置政策研究 |
2011 |
城市規劃管理 |
邵然 |
秦波 |
基于社區尺度的北京居民碳排放研究 |
2011 |
公共財政管理 |
魏義方 |
許光建 |
北京市政府衛生支出績效評價研究 |
2011 |
土地資源管理 |
嚴樂樂 |
孟繁瑜 |
基于非對稱性與外部性角度對土地出讓拍賣制度的研究 |
2011 |
社會保障 |
王娟 |
楊俊 |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財政支持研究 |
2011 |
人力資源管理 |
張哲銓 |
孫健敏 |
心理資本、心理集體主義與個體創新行為的關系研究 |
2011 |
行政管理 |
陳文博 |
張成福 |
公共服務質量評價及其改進—以北京市為例 |
2011 |
會計學 |
周煌瑜 |
于富生 |
企業產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與市場反應——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 |
2011 |
市場營銷管理 |
周陽 |
蔣晶 |
基于網站享樂價值的網上沖動性購買研究 |
2011 |
人力資源管理 |
李蒙恩 |
孫健敏 |
核心自我評價與心理資本的比較分析研究 |
2011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趙曉燕 |
汪三貴 |
中國貧困地區村級互助資金項目對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影響分析 |
2011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馬文浩 |
溫鐵軍 |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廣東產業轉移機制研究——基于合作開發的視角 |
2011 |
企業管理 |
李佳 |
劉剛 |
文化強度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戰略匹配的視角 |
2011 |
企業管理 |
羅文豪 |
章凱 |
組織情境下領導者人格魅力的探索性研究 |
2011 |
企業管理 |
陶哲雄 |
王鳳彬 |
研華銷售組織演化的企業生態位視角分析 |
2011 |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
袁璐 |
王虎峰 |
我國醫療領域公私合作制研究 |
2011 |
西方經濟學 |
柴林如 |
劉鳳良 |
實施滯后、扭曲性融資與政府投資效應研究 |
2011 |
勞動經濟學 |
陳力聞 |
曾湘泉 |
我國不同城鎮化、產業結構作用下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效率的研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BCC模型的實證研究 |
2011 |
國際貿易學 |
廖翔宇 |
程大為 |
我國稀土貿易定價權缺失問題研究——基于國際鐵礦石貿易視角 |
2011 |
金融學 |
閆磊 |
湯珂 |
金融化下的商品期貨市場研究 |
2011 |
金融學 |
包咪 |
鄭志剛 |
上市公司引入薪酬委員會的政策效果評估 |
2011 |
國民經濟學 |
鄒一南 |
方竹蘭 |
產業結構升級的就業效應分析 |
2011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任正委 |
張耀軍 |
基于GIS的山區人口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貴州省畢節地區為例 |
2011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馬本 |
宋國君 |
中國城市能源效率標桿制定方法研究 |
2011 |
勞動關系學 |
陳祥麗 |
常凱 |
知識型員工的抵抗與企業的管理控制——基于知識型員工主體性的實地調查研究 |
2011 |
世界經濟 |
肖堯 |
范志勇 |
財政政策和跨境資本流動視角下的我國省際資本流動性研究 |
2011 |
中國哲學 |
李記芬 |
向世陵 |
劉敞疑經思想新論 |
2011 |
經濟思想史 |
李黎力 |
賈根良 |
貨幣國定論:貨幣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
2011 |
政治經濟學 |
李雙雙 |
謝富勝 |
一般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計量分析——以美國1929-2008年的一般利潤率為例 |
2011 |
宗教學 |
張佳 |
溫金玉 |
中國近代居士佛教團體研究——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為例 |
2011 |
外國哲學 |
劉佳琪 |
聶敏里 |
亞里士多德論不矛盾律與排中律——《形而上學》第四卷第3--8章研究 |
2011 |
英語語言文學 |
龍茜 |
謝江南 |
“屬下”的救贖——從斯皮瓦克的“屬下”理論解讀《瑪莎·奎斯特》 |
2011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李慧 |
梁樹發 |
傳統與顛覆——馬克思恩格斯關系視域中的恩格斯早期思想 |
2011 |
金融工程 |
李錦涵 |
林清泉 |
Copula尾相關、證券聯系圖和證劵市場大跌:來自中國證劵市場的證據 |
2011 |
世界經濟 |
羅璇 |
王宇 |
經濟危機中的黃金:預測危機?抵御危機? |
2011 |
社會心理學 |
賴偉軍 |
劉聰慧 |
“自我概念”視角下的自豪情緒結構 |
2011 |
漢語言文字學 |
劉玥 |
王貴元 |
秦漢出土遣策名物詞語研究 |
2011 |
人口學 |
左欣 |
顧寶昌 |
人口的空間流動與職業流動研究 |
2011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李源正 |
劉青建 |
新世紀發展中大國參與全球多邊經貿合作的原因分析——以中國、印度和巴西為例 |
2011 |
中國政治 |
丁莉婷 |
王續添 |
開發區的創建發展與轉型期中國政府間關系的新變化——以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
2011 |
外交學 |
張銳 |
王星宇 |
韓國對美政策的政治文化分析:以盧武鉉政府的對美彈性外交為中心 |
2011 |
國際關系 |
曹司彬 |
方長平 |
羅伯特·考克斯的國際關系批判理論研究 |
2011 |
知識產權法 |
張賢佳 |
姚歡慶 |
論知識產權許可使用的絕對化 |
2011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羅媛 |
李艷芳 |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研究 |
2011 |
民商法學 |
何安然 |
董安生 |
我國債券市場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
2011 |
刑法學 |
汪東升 |
李立眾 |
因果關系的司法認定 |
2011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羅永強 |
楊建順 |
論行政裁量基準的外部化及其司法審查 |
2011 |
法律史 |
王祎茗 |
馬小紅 |
唐代聘財制度研究 |
2011 |
城市經濟學 |
張理芃 |
張可云 |
中國環境規制競爭的地區策略行為:來自理論和經驗研究的證據 |
2011 |
房地產經濟學 |
喬宇 |
葉劍平 |
工業用地合約分成及其經濟效率 |
2011 |
中國古代文學 |
尹帆淼 |
谷曙光 |
宋代《詩經》“二南”闡釋研究 |
2011 |
經濟法學 |
譚袁 |
吳宏偉 |
反壟斷民事訴訟實施機構職權研究 |
2012 |
外交學 |
黃蔚 |
李寶俊 |
深化與弱化:冷戰后日美同盟的悖反走向 |
2012 |
金融學 |
曾誠 |
譚松濤 |
基于公眾注意力和投資經驗的個人投資者行為分析 |
2012 |
數量經濟學 |
吳文斌 |
葉光亮 |
混合寡頭下的產品差異化與價格同盟 |
2012 |
中國古代文學 |
鄒青 |
諸葛憶兵 |
晚明昆曲清唱的文人化特征研究 |
2012 |
中國古代史 |
熊龍 |
王子今 |
西漢十二字磚研究 |
2012 |
環境科學 |
肖慶聰 |
曾凡剛 |
微波及其與(酸/堿/H2O2)耦合工藝在污泥磷回收及減量化中的應用研究 |
2012 |
國際關系 |
思考 |
劉青建 |
剛果(金)戰爭與盧旺達-烏干達聯盟興衰(1959--2001年) |
2012 |
企業經濟學 |
朱玉 |
楊其靜 |
風投資本與創業板IPO行為研究 |
2012 |
國際政治 |
楊達 |
時殷弘 |
締造軍事帝國主義暴發戶:從事現代大國戰爭的日本戰略的浮現(1895至1905年) |
2012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劉琦媛 |
鄒驥 |
中國地區碳排放的差異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
2012 |
行政管理 |
陳嵐 |
李立國 |
留學生來華影響因素分析--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 |
2012 |
國民經濟學 |
劉賀賀 |
楊天宇 |
如何解釋中印兩國的生產率增長差異 |
2012 |
企業經濟學 |
鄭楠 |
楊其靜 |
晉升激勵、官員的來源去向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市委書記市長的經驗證據 |
2012 |
世界經濟 |
杜博聰 |
范志勇 |
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風險分散的視角 |
2012 |
中國政治 |
王衡 |
楊光斌 |
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公司型利益集團問題--以石油行業為例(1978--2012) |
2012 |
社會保障 |
寧亞芳 |
楊立雄 |
貧困家庭學齡前兒童營養補貼制度研究 |
2012 |
刑法學 |
劉勇 |
黃京平 |
《我國刑事禁止令適用若干問題研究》 |
2012 |
區域經濟學 |
郭琪 |
孫久文 |
中國工業的空間結構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2012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柯少婷 |
王貴松 |
論行政行為的附款 |
2012 |
科學技術哲學 |
王瑋 |
劉永謀 |
尼爾·波茲曼媒介技術哲學思想研究 |
2012 |
金融學 |
梁昕雯 |
鄭志剛 |
經理人的產生方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證據 |
2012 |
金融工程 |
張悅 |
王芳 |
基于博弈論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研究 |
2012 |
金融學 |
王麗敏 |
鄭志剛 |
在職消費:隱性激勵V.S.代理成本?--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 |
2012 |
財政學 |
張倩 |
岳樹民 |
財政補貼與減稅的比較分析--基于北京市公共交通財政補貼案例 |
2012 |
知識產權法 |
戚雯 |
李琛 |
論知識產權法上“擅用”(Infringement)和“侵權”(T0rt)的關系 |
2012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林瀟瀟 |
周珂 |
突發環境事件損失填補法律制度研究 |
2012 |
法律史 |
陳藹婧 |
馬小紅 |
明代的財產繼承--以小說、判例判牘和地方文書為材料 |
2012 |
人力資源管理 |
葉永姣 |
蘇中興 |
人力資源管理、組織合作氣氛與員工組織內社會網絡:一項跨層面研究 |
2012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陳型穎 |
田野 |
政府權力結構與知識產權規范的內化--基于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經驗 |
2012 |
金融學 |
徐昭 |
吳曉求 |
美國貨幣供給對中國貨幣供給的溢出效應--基于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前后的貨幣供給的變化 |
2012 |
城市規劃管理 |
王紫辰 |
張磊 |
城市開發控制影響因素的制度分析與實證研究 |
2012 |
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 |
蔡威 |
李超平 |
學習型組織測量及其應用的實證研究 |
2012 |
公共政策 |
劉輝 |
毛昭暉 |
我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行為機制研究--基于期望效用函數的視角 |
2012 |
土地資源管理 |
周衛花 |
張躍松 |
保障性住房居住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為例 |
2012 |
土地資源管理 |
吳沅箐 |
張正峰 |
大城市郊區農村居民點整治模式劃分及農戶整治意愿影響因素比較研究--以上海市為例 |
2012 |
行政管理 |
楊曉雪 |
劉太剛 |
當前我國大學排名的規模導向及其矯正--基于DEA方法的大學績效評價研究 |
2012 |
民商法學 |
李佳倫 |
楊立新 |
論網絡侵權責任中的反通知及其效果 |
2012 |
傳播學 |
梁鑫 |
陳陽 |
環境風險的媒體建構--以《人民日報》、《新京報》和《新民晚報》“3.11”日本核事故報道為例 |
2012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張振 |
張耀軍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2012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郭潔 |
田茂再 |
具有異方差性的變系數模型及其應用 |
2012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郭旭 |
許王莉 |
協變量缺失的一般線性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 |
2012 |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王月旻 |
吳紅云 |
中國成功英語學習者議論語篇修辭結構分析 |
2012 |
英語語言文學 |
楊書泳 |
王維東 |
試論網絡使用與翻譯能力--以網絡為工具解決英漢翻譯過程中的問題 |
2012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戴依伊 |
孫樂民 |
論《東方雜志》與新文學運動 |
2012 |
社會學 |
倉拉 |
奐平清 |
西藏籍藏族大學生就業傾向于本土的原因分析 |
2012 |
勞動關系學 |
森下之博 |
彭光華 |
中國最低工資制度的特性研究--中日韓三國比較為視角 |
2012 |
中國古代文學 |
劉益溦 |
徐建委 |
西漢楚辭的創作和編纂 |
2012 |
傳播學 |
周卷施 |
胡百精 |
艾維·李的公關實踐及思想研究--兼論現代公共關系在美國的誕生與發展 |
2012 |
新聞學 |
張媛媛 |
涂光晉 |
中國健康傳播運動實踐研究--以“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為例 |
2012 |
新聞學 |
毛湛文 |
周俊 |
公共議題中敏感信息的網絡傳播研究 |
201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劉方 |
左美云 |
信息系統人機功能分配:原則、等級和方法 |
2012 |
應用數學 |
陳璐 |
韓麗濤 |
HIV耐藥性的傳播模型研究 |
2012 |
教學 |
胡艾忻 |
李秋零 |
論哈納克在奧古斯丁詮釋中的智性主義傾向 |
2012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陳丁潔 |
陳紅 |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多維復雜查詢處理研究 |
2012 |
文藝學 |
李慧敏 |
盧鐵鵬 |
布迪厄趣味區隔理論研究 |
2012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
苗軼飛 |
魏堅、馬利清 |
山西地區蒙元墓葬研究 |
2012 |
傳媒經濟學 |
劉佳瑩 |
喻國明 |
解構受眾電視接觸時長的影響因素--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情境分析 |
2012 |
勞動關系學 |
郭嘉睿 |
常凱 |
“沉寂”的建筑行業工人--一項關于公路建筑業工人無集體行動的研究 |
2012 |
人口學 |
高爽 |
陳衛 |
中國生育率轉變:基于內在總和生育率的分析 |
2012 |
有機化學 |
劉為萍 |
李志平 |
鐵催化的醛、烯烴、有機過氧化物的三分子反應研究 |
2012 |
理論物理 |
殷濤 |
張威 |
混合維度下多原子的穩定束縛態 |
2012 |
中國近現代史 |
賀綠原 |
朱滸 |
清代安徽備荒倉儲研究 |
2012 |
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 |
朱娟 |
曹廷炳 |
金屬微納米圖案化的非傳統制備 |
2012 |
中共黨史 |
王雪楠 |
宋學勤 |
反帝”視野下的蘇俄因素--中國共產黨“反帝”宣傳與“俄國”關系再詮釋(1922-1924) |
2012 |
政治經濟學 |
施戍杰 |
張旭 |
國家的建構與作用:西歐與晚清近代化之比較 |
2012 |
會計學 |
黃灝 |
葉康濤 |
盈余管理與所得稅成本(支付)--基于股權性質的分析 |
2012 |
社會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
吳靜 |
雷靂 |
青少年網絡自我表露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自我決定理論的角度 |
201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姜祎 |
趙蘋 |
搜索引擎用戶意圖差異及廣告策略研究 |
2012 |
農業經濟管理 |
陳莎 |
周立 |
中國農村金融排斥的空間差異及內生性研究 |
2012 |
企業管理 |
趙虹 |
宋華 |
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協調才能對供應柔性和戰略采購績效的影響 |
2012 |
市場營銷管理 |
溫雅純 |
周廷銳 |
不同精細加工可能性條件下中斷對體驗評價的影響 |
2012 |
財務管理 |
馬海云 |
況偉大 |
中國房價與通貨膨脹關系研究 |
2012 |
農業經濟管理 |
張靜宜 |
龐曉鵬 |
村委會選舉中婦女的政治冷漠問題研究--基于福建、遼寧和寧夏的隨機干預調查 |
2012 |
產業經濟學 |
李敏 |
劉向東 |
農超對接與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對比的實證分析 |
2013 |
歷史文獻學 |
項旋 |
黃愛平 |
古今圖書集成館研究 |
2013 |
理論物理 |
蘇丹丹 |
同寧華 |
Hubbard模型的動力學平均場理論研究 |
2013 |
運籌學與控制論 |
鄭鸕捷 |
王偉 |
倒向隨機微分方程在保險定價中的新應用 |
2013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賀詩源 |
王星 |
非均值差異的高維高斯混合模型聚類 |
2013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曹凱 |
張波 |
帶限制條件的最有再保險和投資策略研究 |
2013 |
當代中國史 |
渠爽 |
宋少鵬 |
領導、專家和群眾“三結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種探索 |
2013 |
中國古代史 |
周曲洋 |
包偉民 |
禁中須索與北宋內廷財政 |
2013 |
中國古代史 |
李淑 |
孟憲實 |
唐前期史學的政治化——以史官和史書修撰為討論核心 |
2013 |
美術學 |
宋洋 |
王克舉 |
古典與現代的碰撞——淺析繪畫中的抽象因素 |
2013 |
音樂學 |
程蘭 |
王玫 |
視唱練耳訓練中的V字形圖標節奏速記法應用研究 |
2013 |
廣播電視學 |
黃雅蘭 |
周勇 |
網絡事件中熱點圖像的典型形象、敘事框架和影響機制研究 |
2013 |
傳媒經濟學 |
倪婷 |
喻國明 |
中國傳媒上市公司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 |
2013 |
傳播學 |
潘慧 |
彭蘭 |
在場與缺席——移動互聯時代的時空、情境與用戶行為 |
2013 |
新聞學 |
胡雅婷 |
蔡雯 |
從《論出版自由》(約翰·彌爾頓著)到《論出版自由》(詹姆斯·密爾著)——英國17—19世紀前期“表達自由”理念的演進與思考 |
2013 |
日語語言文學 |
王雅芳 |
申淑子 |
從日本企業與NPO的合作看戰略性CSR—通過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 |
2013 |
英語語言文學 |
劉戀 |
張勇先 |
媒體視野中的澳大利亞孔子學院 |
2013 |
土地資源管理 |
黃卓 |
葉劍平 |
基于三部門模型的我國商業地產發展與城市化互動機制研究 |
2013 |
德語語言文學 |
馮雪珺 |
任國強 |
城市對人的異化——從都市化視角解讀《威尼斯之死》 |
2013 |
企業管理 |
李浩瀾 |
包政 |
論協調方式的中和與企業競爭優勢:組織二元能力的視角 |
2013 |
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 |
林秀麗 |
劉偉 |
公安微博的擴散過程與機制——基于政策創新擴散理論 |
2013 |
勞動關系學 |
徐興榮 |
彭光華 |
中國近代行會研究---以行會在近代勞動關系中的主體作用為視角 |
2013 |
社會保障 |
王潔 |
仇雨臨 |
《家庭結構、代際關系與農村居民養老模式的選擇》 |
2013 |
中國古代文學 |
吳寒 |
吳洋 |
《詩經·關雎》闡釋研究 |
2013 |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
朱明君 |
王虎峰 |
社會醫療保險總額預付機制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
2013 |
行政管理 |
張桐 |
張康之 |
工業社會的“中心-邊緣”結構及其對社會治理的啟示 |
2013 |
林業經濟管理 |
孟一江 |
劉金龍 |
成員權認定的集體行動研究—基于S村、H村的集體林改的實踐 |
2013 |
農業經濟管理 |
白慧芳 |
龐曉鵬 |
西部農村小學寄宿生與走讀生視力健康及學習成績差異研究—基于陜西榆林的實證分析 |
2013 |
社會保障 |
呂翔濤 |
韓克慶 |
《農民工隨遷子女與市民子女社會距離實證研究》 |
2013 |
市場營銷管理 |
孔偉 |
劉鳳軍 |
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消極影響的內化機制研究—基于SOR模型的實證 |
2013 |
凝聚態物理 |
范佳賀 |
張清明 |
二硫族化合物的拉曼散射研究 |
2013 |
企業管理 |
喻開 |
宋華 |
供應鏈中創業導向企業的交易治理方式選擇:供應鏈創業參與與供應鏈創業退出的中介作用 |
2013 |
會計學 |
張博 |
戴德明 |
最終控制人股權性質、兩權分離度與企業持續經營能力 |
2013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李慧玲 |
楊小平 |
臨床路徑本體構建及擴展研究 |
2013 |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
牛翠珍 |
許王莉 |
兩類偏態分布的分布特征比較研究 |
2013 |
環境科學 |
范海濤 |
曾凡剛 |
活性污泥對微孔曝氣氧傳質過程的影響研究 |
2013 |
應用化學 |
陳鈺 |
牟天成 |
離子液體捕集CO2及其工業應用過程中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 |
2013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林春彬 |
陸嘉恒 |
基于有序表的最優化top-k屬性組合的選取技術研究 |
2013 |
有機化學 |
李遠明 |
李志平 |
基于鐵催化三級胺氧化構筑酰胺鍵的研究 |
2013 |
農業經濟管理 |
程曉平 |
曾寅初 |
農產品批發市場財政扶持的政策效果研究—基于供銷系統490家市場的實證分析 |
2013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閆玉楠 |
龐軍 |
基于GTAP模型的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國別研究 |
2013 |
國際貿易學 |
鄭倩 |
易靖韜 |
創新、制度與出口績效---基于中國企業的多層實證研究 |
2013 |
金融學 |
張靜宜 |
龐紅 |
搜索模型框架下對信用證的產生原因及作用的研究 |
2013 |
金融學 |
劉宏振 |
鄭志剛 |
國有企業政治晉升激勵的效應---以企業海外投資為例 |
2013 |
金融學 |
劉希洋 |
何平 |
人民幣國際計價職能的研究 |
2013 |
財政學 |
秦聰 |
賈俊雪 |
財政貨幣政策組合、房地產價格與匯率穩定 |
2013 |
財政學 |
蔡萌 |
呂冰洋 |
壟斷行業高收入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基于分位數回歸分解分析 |
2013 |
區域經濟學 |
陳國磊 |
文余源 |
城市群形成發展動力因素分析 |
2013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胡大路 |
李元起 |
武警部隊協助執法制度研究 |
2013 |
企業經濟學 |
彭艷瓊 |
楊其靜 |
地方政府工業用地出讓行為探析——基于2007—2011年中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分析 |
2013 |
數量經濟學 |
陳偉澤 |
陳彥斌 |
宏觀經濟困境、金融市場與異質性風險 |
2013 |
西方經濟學 |
郭琎 |
鄭新業 |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中的“資源詛咒”——基于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分析 |
2013 |
經濟思想史 |
沈梓鑫 |
賈根良 |
熊彼特經濟學方法論研究 |
2013 |
管理哲學 |
洪澄 |
劉敬魯 |
論企業倫理價值研究的個體情感視角 |
2013 |
美學 |
陳輝 |
吳瓊 |
讓-呂克·馬里翁的圖像理論 |
2013 |
中國哲學 |
朱雷 |
陳壁生 |
莊子與近代儒學 |
2013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瑞杰 |
梁樹發 |
馬克思《穆勒摘要》中的社會聯系異化史觀研究 |
2013 |
城鄉發展與規劃 |
張延吉 |
張磊 |
流動攤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 |
2013 |
國民經濟學 |
閔昂 |
胡乃武 |
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于社會制度、產業結構與企業家行為 |
2013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唐健 |
保建云 |
論區域一體化中國家間財政競爭、契約演進與政策均衡——基于理論模型及歐洲一體化的經驗證據 |
2013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佟郡 |
勁松 |
當代大學生漢語能力、語文生活社會調查研究 |
2013 |
文藝學 |
肖玉潔 |
陳奇佳 |
薩特處境劇中的“自由”問題 |
2013 |
高等教育學 |
王玉晶 |
程方平 |
《單位制變遷視野下高校教師身份的嬗變》 |
2013 |
高等教育學 |
黃香 |
崔盛 |
《社會分層結構與職業教育選擇-對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困境的實證分析》 |
2013 |
社會心理學 |
盧鑫 |
孫健敏 |
物質主義價值觀與生活滿意度:人際信任的中介作用 |
2013 |
社會心理學 |
王妍 |
董妍 |
大學生無聊狀態與人際關系、生命意義感的關系及其干預 |
2013 |
人口學 |
商成果 |
劉爽 |
婚姻匹配的隊列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 |
2013 |
勞動經濟學 |
金雙林 |
丁大建 |
對外貿易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
2013 |
社會學 |
朱展儀 |
馮仕政 |
網絡集體行動中的符號運作--以“方韓之爭”為例 |
2013 |
勞動經濟學 |
蘇茜 |
劉爾鐸 |
隨遷選擇對移民子女輟學風險的研究---基于Cox模型的實證研究 |
2013 |
外交學 |
許青 |
黃大慧 |
臺灣當局釣魚島政策分析 |
2013 |
國際政治 |
顧鵬程 |
時殷弘 |
作為歷史撰述、治國方略與思想傳承的“大大不列顛”:約翰?西利筆下的大英帝國 |
2013 |
政治學理論 |
蔣樸 |
張廣生 |
尋找真實的培根:試解讀《宣告一場圣戰》 |
2013 |
知識產權法 |
史兆歡 |
張廣良 |
侵犯專利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 |
2013 |
訴訟法學 |
楊子強 |
湯維建 |
陪審制度改革的域外經驗與本土實踐——以日本裁判員制度實施狀況為分析樣本 |
2013 |
刑法學 |
陳少青 |
馮軍 |
論妨害公務罪的司法適用 |
2013 |
法學理論 |
于浩 |
張志銘 |
國家主義:西方思想史的考察 |
2013 |
中國古代文學 |
陳晶晶 |
鄭志良 |
湯顯祖與六朝文學 |
2013 |
社會學 |
朱斌 |
李路路 |
論社會關系對教育收益率的影響 |